如今很多民族美食已渐渐融合,比如北京人常吃的涮羊肉,其实较早来自北方游牧部落行军打仗时的简单食物,几百年后,发展成为“涮肉文化”,北京的传统小吃,也多发迹于满族和回族,但这些小吃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,甚至成为北京文化的一部分。

  北京现有很多少数民族特色餐厅,除特色美食外,还有热闹的氛围,很多在当地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得到的美味,在餐厅里却能天天上演,这对北京吃客来说,不失为一件乐事。

  而如今很多民族美味渐渐成为冬季餐饮的主流,比如苗族酸汤鱼、蒙古族烤羊背,有些小众滋味,却更加惹口,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还能了解到很多风物人情。台湾的高山族,冬天总是要吃一些长年菜,象征着长命百岁;壮族则少不了粽粑;景颇族总是选择在冬天自酿酒水;而土家族的餐桌上,总是少不了坨坨菜和合菜。

  事实上,少数民族的美味,并非在于稀有,而是在于风情。在一片茉莉园里停驻久了,偶然来到一片百草园,树上长满各式蔬果,这便是风情万种。那些食物中,除常见的主料和配料外,总会有一些奇特的原料,像酸汤鱼中的木姜子、藏餐中的藏红花、蒙古餐厅里有牛奶味道的蒙古酒……处处见风情。式传统的美食更多的是文化之中见雅致,见精巧,见风韵;而在这些少数民族的美食中,则是在美食中见欢腾、见山野、见孤绝。以书法打比方,中原美食是散淡的董其昌,少数民族的美食必定是郑燮,是六分半体,是乱石铺街,却也恰到好处。

  北京的冬天,冷得清澈,可是在餐桌上,却热闹喧腾。在冷天气里,吃一顿温暖的饭,也是幸福的注脚。少数民族餐厅里,多会有一些热闹的表演,或歌舞,或民族绝活,就算没有这些附加的欢快,当走进一家民族餐厅,领位员穿着盛装,叮叮当当走在身前,回头说些温软的话语,此间乐,也不足为外人道也。当然,齿间乐,更只有心知肚明。

  论吃:内蒙古的冬季寒冷,人们喜爱吃火锅,同时还少不了各种烤羊肉、手抓肉,而奶茶、蒙古酒自然也是少不了的。

  元朝音乐餐厅开在一个四合院里,每天晚上这里都有热闹的演出,盛装的蒙古族少女,悠扬的马头琴,好听的蒙古长调,再加上美味的蒙古美食,就是一个欢腾的夜。

  先不说主食,而是先说两种饮料,奶茶、蒙古酒。奶茶是用砖茶煮沸,加入牛奶和盐制成。没有去过内蒙古的人总会听说奶茶,在这里可以喝到地道的奶茶,味道的确浑厚。蒙古酒也很具特色,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、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。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,牧民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。喝时除清冽外,还有牛奶的浓香。

  这里的蒙古菜已被改良,以西餐的形式装盘,但内容依旧是地道的草原豪情。手扒肉算这里的招牌,它用的是羊前腿的中段,据说只有小部分肉质较为合适,加各种佐料用牛奶煮,牛奶煮出的肉质绵软,透着悠悠奶香,其口感只能意会。

  不过更吸引食客的还是铁木真烤肉,这里每道菜对肉质的要求都颇高,比如这道烤肉选用羊前腿的后段,其中有脂肪,烤出来恰到好处。其实烤之前也用牛奶煮过,考好后再加些烤肉汁,口感酥脆,肥肉部分较精彩,轻轻用舌头一抿,便“灰飞烟灭”。回味中没有饕餮的豪爽,微微的奶香蕴含其中,像极了蒙古大汉手拉马头琴的柔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