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域凉州人的酒文化
甘肃凉州区,由于其所据地理位置的特殊,民族复杂,历史文化传统各异,在辉煌灿烂、丰富多彩的文化中,也包含着传统深厚的酒文化。
凉州先民素有饮酒之风气,并且由此而带动了凉州的酿酒业。凉州的酒文化历史,可以上溯到战国末年的乌孙、月氏、匈奴驻牧时期。这些少数民族普遍饮酒,并掌握了小曲制酒的技术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载,西汉武帝时期,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时引进葡萄品种、种植技术和酿酒技术至凉州,并经丝绸之路而入中原。富于智慧的凉州先民,在传自大宛的酿酒技术的基础上,改进工艺,推陈出新,终于酿造出了令人销魂的凉州美酒。汉灵帝时,扶风人孟佗,仅用一斛凉州酒贿赂权贵,就换到凉州刺史的官位。与此同时,凉州的先民还创造了名目繁多、式样各异的酒具,特别是用美玉制造出了夜光杯,使其经数千年之后依然被人们使用和宠爱。三国时,魏文帝曹丕在《凉州葡萄诏》中对凉州美酒予以盛赞。唐朝时期,凉州美酒声誉倍增,凉州的酿酒业达到了非凡的兴旺和发展。宋朝以后,随着经济的衰退,政治的动乱,致使曾冠盖我国的凉州美酒日渐衰落,直到明清时期才得以复苏。改革开放以来,凉州的酿酒业得到非凡的发展,白酒、啤酒、葡萄酒、滋补露酒等品种齐全,质量上乘,数量可观,头牌众多,使酒类酿造业成为支撑凉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凉州自古以来就是酒乡,好酒善饮是凉州人的特长,而“无酒不成俗”、“无酒不成礼”、“无酒不成宴”使酒与民俗的关系十分密切。凉州人崇尚酒,喜欢以酒会友,以酒结友,认为酒是厚道之物,它会使人襟怀坦白,欢快愉悦,故而有饮酒不分家之说,亦称酒厚;在凉州, 凡不饮酒者,可能会被人视为虚伪刁钻、心胸狭窄之辈。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,时时有酒,处处有酒,只要是宴饮聚会之处,非酒莫属。
凉州人好酒,且又能豪饮,但不喜欢独斟独饮,而是与亲朋好友一起猜拳行令,喝个“四天四地”:初入座时,以一杯酒敬天谢地;喝起酒来,大声猜拳行令,唱歌漫曲,气氛热烈,声震天宇,谓之惊天动地;喝酒要一醉方休,开怀而尽心,是为昏天黑地;相聚饮酒,求个欢乐逍遥,无拘无束,在笑声中忘却世间烦恼,故称欢天喜地。凉州人不饮冷酒,酒必烫热而后饮,为此有俗话说“喝冷酒使官钱,有病在后”,意思是说酒本烈性之物,对人体有刺激,若文章来源于红酒网饮冷酒,会加重胃和心脏负担,久而久之将造成病害。这是科学依据的养生之道。
外地人对凉州人的饮酒习惯有这样一句戏言:“凉州人,生的怪,大碗喝酒不吃菜。”外地人饮酒,一般是在饭前,就着小菜边吃边饮。而凉州人则不在饭前空腹饮酒,必先肉足饭饱而后饮。这是因为,饮酒必畅饮,而空腹饮酒必伤肠胃。凉州人对酒前的饭菜一般不多加挑剔,而对酒却比较讲究。邀友饮酒,必先请客人吃好,以“垫好肚子”,再开怀畅饮。凉州人的宴席始终是以饮为主的,以酒之优劣论宴之优劣,进而衡量主人待客的情意厚薄。
凉州人饮酒,不喜欢饮“死酒”,而是要猜拳行令定输赢,输者饮酒。久而久之,便创造了花样繁多、形式各异的猜拳法,素有“四大官拳,十八杂拳”之说。常见的有大拳、小拳、老虎拳、灯笼拳、螃蟹拳、走马拳、蒙古拳、风交雪等。
凉州先民素有饮酒遗风,武威可谓名副其实的“塞上酒乡”,凉州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。
早在2400多年前,凉州就有了葡萄,有了葡萄就有了葡萄美酒。汉代时当地的葡萄美酒即作为朝廷贡品,送往京师。唐太宗收复西域时,凉州葡萄酒的酿造方法由此传入内地。武威白酒的生产历史,早在元明时即已开始。当时古人把蒸馏器称烧蜗,招生产作坊叫作烧坊,所配制的蒸馏酒自然称为烧酒。在敦煌壁画中有一幅11世纪西夏时代的酿酒蒸馏壁画,足可证明当时西凉国(即凉州)就已经生产蒸馏酒了,而且通过“丝绸之路”把我国的蒸馏酒器及蒸馏技术传往了外国。
历代骚人墨客对凉州美酒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,丽章佳句,俯拾即是。唐代诗人王翰的《凉州词》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”被首推为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。唐天宝八年(749),曾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的岑参,也写下了《戏问花门酒家翁》:“老人七十仍沽酒,千壶百瓮花门口。道旁榆荚偌仍似钱,摘来沾酒君肯否!”
武威的白酒品牌“凉都”系列、“皇台”系列、"本色“系列、“雷台”系列及松鹿牌冬虫夏草滋补酒;武威生产的“莫高”牌葡萄酒有干、甜、半甘甜等多种高、中档葡萄酒20多个品种;武威出产的西凉啤酒、果啤、姜啤、生啤,口味纯正爽口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