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烟相比,酒的历史源远流长,在千年的历史之中,不但有着血腥味、更有着弥漫千年的酒香。

  较早记载“仪狄作酒”的是公元前二世纪时的史书《吕氏春秋》,但却仅仅只有这么简略的四个字。到了汉代刘向编辑的《战国策》则有了进一步的说明:“昔者,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,进之禹,禹饮而甘之,曰: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。遂疏仪狄而绝旨酒。”根据这段记载,应该是当时发生过这样的事件: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,仪狄经过一番努力,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,于是进献给夏禹品尝。夏禹喝了之后,觉得的确很好。可夏禹不愧是“圣人”,他并没有被美酒迷醉,他想到了美酒的反面作用,说出了一句话: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主。正因如此,他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,反而从此疏远了他,对他不再信任和重用了,自己从此也和美酒绝了缘。

  根据这样的记载,仪狄应该是夏禹时候的官员或贵族。他应该在酒的生产史上有重要的的地位。根据其他古籍上“仪狄作酒醪”的说法,他做的酒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酒。但说他是酒的创始人,显然理由还不。因为另外一些资料说,早在夏禹之前,黄帝、尧、舜酒量都是颇大的。这么说来,仪狄充其量只是改进了酒的生产加工工艺而已。

  另一位被尊为酒之创始人的是杜康。在民间,这种说法似乎更有市场。据说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,但籍贯颇有争议。古籍中如《世本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说文解字》等书,对杜康都有过记载。但据记载来看,杜康在世的年代还要晚于仪狄。杜康造的是“秫酒”,也就是高粱酒。他的出名,我认为得益于两篇诗文。一是曹操的《短歌行》,把“杜康”作为酒的代名词,说:“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”二是晋代江统的《酒诰》,里面说:“酒之所兴,肇自上皇,或云仪狄,又云杜康。”他并没有断言谁是酒的创始人,但同时提到了仪狄和杜康。想来杜康也是我国酿酒业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,对改进白酒的工艺、提高白酒的品质有过重大贡献,所以古人才会拿他的名字代指酒类酒类。但说他是酒的创始人,显然理由更不充足。

  杜康的籍贯,一说陕西白水人,一说河南汝阳人。两地都有史志记载,还有很多民间传说。两地也都有长期酿酒的历史。现在白水有杜康酒厂,汝阳和邻近的伊川也都有杜康酒厂,造的酒都叫“杜康”。多年来,白水和汝阳关于杜康故里之争,三家杜康酒厂关于“正宗杜康”之争,一直不断。

  不难看出,仪狄和杜康都是酿酒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人,但也都不是真正创始人。酒的创始人只能是没有留下姓名的古代劳动人民吧。

  夏禹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。历史上因为沉迷于酒色而伤身亡国的帝王不乏其人。较典型的如殷商末期的纣王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称:“(纣)以酒为池,县(悬)肉为林,使男女裸相逐其间,为长夜之饮。”所以,后人常用“酒池肉林”形容生活奢靡。纣王的暴政,加上酗酒,较终导致了商代的灭亡。将相们因酒误国的例子也有不少。春秋时期楚恭王与晋国的战于鄢陵,楚国打了败仗,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,为准备下一次战斗,忍着疼痛召大司马子反前来商量,子反却喝醉了酒,无法前来。楚恭王只得对天长叹说,“天败我也”,将因醉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。由于失去了战机,只得班师回朝。

  当然酒对人的生活和交际都是很有用处的。古人云“酒以成礼,酒以治病,酒以成欢”,老百姓也知道,“无酒不成席”。在许多特定的场合下,酒是不可缺少的。历史上曹操煮酒论英雄,赵匡胤杯酒释兵权,都被传为政治家与酒的佳话。

  至于文人与酒,故事就更多了。较的如李白,有“斗酒诗百篇”之美誉。他什么都可以放弃,就是不能离开美酒。他在《将进酒》诗中写道: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李白较后的死,据说也和酒大有关系。是他在船上喝多了酒,看到水中明月,一时间虚实莫辨,扑进水中毙命的。晋代的刘伶,更是嗜酒如命。他还作了一篇很有名的《酒德颂》,大谈喝酒的好处。他老婆看他喝酒喝得太猛,好意劝他。他说:“你说得很对。可是我管不住自己,只有在神前立誓才行,你去准备祭祀的酒肉吧。”等他老婆准备好了酒肉,供于神前。刘伶对着神像跪在那里,念念有词:“天生刘伶,以酒为名。一饮一斛,五斗解酲。妇人之言,慎不可听。”祝告完毕,就把祭祀的酒肉大吃大喝起来,又喝个酩酊大醉。还有陶渊明,尽管穷困潦倒,却不可一日无酒。他的每篇诗文里也几乎没有不提到酒的。他较喜欢的是过滤了的清酒。有时没有清酒,就用头巾过滤自酿的浊酒。在别人看来固然很不卫生,他却自得其乐。

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,口粮紧缺,酒是的品,就关闭了所有酒厂。后来到了七十年代,生活有所好转,商店里才开始有酒供应。但一般农家来了客人,只是拿容量为二两的小搪瓷酒壶去打上一壶,聊表待客之意而已。那时酒友们相约喝酒,口头禅就叫“喝二两”,足见当时酒的紧张程度。现在喝酒不再是少数富贵者的专利。但无论招待贵客还是自家小酌,均以不过量为宜。